趙迎新
知名攝影人趙迎新曾經是新華社一名攝影記者,她見證了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季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許多歷史瞬間,擔任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奧運攝影官,是奧運史上擔任此職務的第一個中國人和第一個女性。在《我是奧運攝影官》一書中,她追憶了自己的體育攝影生涯和心路歷程,回溯了運動員背后的故事與夢想,重溫了中國體育史上諸多難忘的“第一次”。
■ 言淺
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已經閉幕,中國奧運健兒奮勇拼搏,表現亮眼。如今,雖然先進的視頻技術已實現讓觀眾多方位遠程高清觀看比賽,但記錄和保留運動員們一個個精彩瞬間卻仍必不可少,也離不開攝影記者的努力。
知名攝影人趙迎新曾經是新華社一名攝影記者。她因為拍攝《北京申奧成功》的照片走入人們視線,見證了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季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創造歷史的瞬間,擔任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奧運攝影官,是奧運史上、擔任此職務的第一個中國人和第一個女性。在《我是奧運攝影官》(山東畫報出版社2022年1月版)一書中,她追憶了自己的體育攝影生涯和心路歷程,回溯了運動員背后的故事與夢想,重溫了中國體育史上諸多難忘的“第一次”。
奧運史上第一位女攝影運營官
奧運攝影官(photo chief)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它是指在奧運會期間為攝影記者提供所有設施和服務,規劃所有比賽場地攝影位置等工作的職位。具體到北京奧運會,28個比賽項目,37個場館的攝影規劃,數百個協調會,大通訊社關于特殊攝影位置的需求,還有通信設備、線路等問題,任務艱巨。因為有著豐富的體育攝影經驗、英文好、會溝通、懂管理,趙迎新被推薦擔任這一職位。
趙迎新很早與體育結緣。她是北京人,小學時獲得西城區小學生乒乓球比賽第三名,被選入西城體校。后來因為升學壓力,趙迎新放棄了在乒乓球上的進一步發展。但正是這段經歷,讓她愛上了體育,磨煉了她克服困難的勇氣,培養了她爭強好勝的性格,使她的內心更加強大。
2001年之前,女攝影記者還不多,女體育攝影記者更是鳳毛麟角。新華社攝影部體育組成立時,常在外面跑的女攝影記者只有趙迎新一個。體育攝影記者要背的全套家當加起來有近十斤,走路時需要些力氣。但年輕、好強的趙迎新并不在意,覺得“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可以”,并拍攝了中國體育發展中一些輝煌的歷史瞬間。
在1995年英國伯明翰舉行的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上,她見證陳露成為中國第一位花樣滑冰世界冠軍;在美國鹽湖城冬奧會,她見證楊揚實現了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后來,她更是克服了女性不能拍田徑比賽的障礙,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拍到了劉翔沖過終點的瞬間……
2001年7月16日,國際奧委會換屆,趙迎新沒能獲得攝影報道準入證。但她沒有放棄,弄到一張嘉賓證,將相機藏于西裝外套之下,順利通過安保人員的檢查,拍攝到了薩馬蘭奇被頒發終身成就金質獎章和委員們祝賀羅格的場面,成為“唯一留住這一時刻的中國攝影記者”。
不服輸的性格,膽大心細、干脆利落的辦事風格,讓趙迎新在擔任北京奧運攝影官的三年時間里,不負所托,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這期間,她化身“強硬的代名詞”,在保證攝影效果的前提下,有理有據地駁回了一些國外攝影記者的不合理要求,獲得了他們的尊重,也與他們成了朋友。在第一次新聞媒體大會上,趙迎新用專業的姿態介紹了攝影服務所遵循的奧運會國際慣例和他們的工作進展,打消了各國媒體負責人第一次看到一位女攝影運營官負責統籌攝影運營諸多事宜的擔心與質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趙迎新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他們招募、建立和培訓了中國第一批可以在國際賽事主管攝影服務的優秀攝影經理。
國家體育的強大,也讓攝影記者揚眉吐氣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趙迎新作為攝影人的奧運情緣,也能感受到中國攝影事業、新聞事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壯大,以及中國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的過程中,不斷崛起的大國實力。
1993年,趙迎新被新華社派到英國倫敦做駐外攝影記者。與國外實力較強的通訊社相比,當時我國的攝影記者不僅設備落后,還經常受到冷遇和歧視,有時甚至無法申請到一些國際新聞采訪的證件。
雖然也會感到氣餒,但趙迎新一直將自己定義為國際通訊社記者,展現了她身為中國攝影記者的底氣與不卑不亢。
在唐寧街10號大門對面的記者區,遇到各國元首來訪,趙迎新都會在現場。剛開始,她經常被大號的外國男攝影師擠到后面,也會被當面質疑“為誰工作?”“沒中國的事,為什么你們也會關心?”但趙迎新并不怯場,肯定地回答:“新華社,中國。”“我們是國際通訊社。”
1994年采訪溫網比賽時,因為不被認為是世界通訊社的攝影記者,加上當時沒有中國運動員進入中心場地比賽,所以趙迎新常被分配到不太理想的攝影位置。對當時的她來說,尤其渴望有一位中國運動員沖入中心場半決賽或是決賽。“一個國家體育的強大,也會讓攝影記者地位得到提高,揚眉吐氣。”趙迎新在書中寫道。
“夢想和拼搏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2004年9月,趙迎新獲得世界冠軍風采攝影大賽金獎。她自豪地站在“長槍短炮”的記者中間,想起20世紀90年代在英國采訪時的艱苦、孤獨和無助,看到在雅典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取得的輝煌成績,新華社派出的陣容強大的攝影采訪隊伍,想到中國攝影記者站在世界新聞報道的前沿,她的眼眶濕潤了。
北京奧運會后,新華社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家奧林匹克攝影隊。在東京奧運會,新華社成為國際奧林匹克攝影隊,在今后的所有奧運會上享受永久的拍攝特權。在趙迎新看來,這是隨著中國經濟、體育、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之后,國際奧委會對新華社成為世界級通訊社的認可。
事實上,書中包含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你是體育攝影愛好者,能在書中看到各種比賽拍攝的小竅門;如果你是體育愛好者,能在書中看到一些運動員的日常訓練照;如果你對奧運會很感興趣,書中還有精彩的幕后故事……
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因為參與和拍攝了許多運動員的訓練過程,趙迎新很早就認識到,中國青少年運動員有著巨大的潛能——他們小小年紀,放棄了玩耍,進行了成年人都覺得十分辛苦的訓練,保持著“超越常人的頑強意志和敢于突破的勇氣”。此次中國運動員在北京冬奧會上的表現,正印證了她這一番話。
圖文來源;中國婦女報
|